第1章 郑性序

道并行而不相悖,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。三教既兴,孰能存其一,去其二。并为儒而不相容,隘矣。后之观者,毋师己意,毋主先入,虚心体察,孰纯孰驳,孰浅孰深,自呈自露,惟以有裨於为己之学,而合乎天地之所以为大,其於道也,斯得之矣。

点评:道道道,你有你的道,我有我的道。天地之大,无所不包、无所不容;勿狭隘不容、好为人师、先入为主;要虚心体察、增益己学、合乎天地,这样才能对道有所得。

第3章 冯全垓跋

垓谓学术必原心术,但使存心克正,兢兢以慎独为念,从此存养省察,虽议论或有偏驳,亦不愧为圣人之徒。倘功利之见未忘,借先正之名目以自树其门户,则矫诬虚伪,势必色厉内荏,背道而驰。先生是书,殆欲以正心术者正学术欤!

第5章 仇兆鳌序

这篇序是黄宗羲弟子所写,主要捋了明儒渊源:吴与弼—陈白沙—湛若水—许孚远—刘宗周—黄宗羲;吴与弼—娄谅—王阳明—王畿。

第6章 明儒学案序

盈天地间皆心也,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,故穷天地万物之理,即在吾心之中。夫道犹海也,江、淮、河、汉以至泾、渭蹄涔,莫不昼夜曲折以趋之,其各自为水者,至於海而为一水矣。

第7章 黄梨洲原序

盈天地皆心也,变化不测,不能不万殊。心无本体,工夫[7]所至,即其本体,故穷理者,穷此心之万殊,非穷万物之万殊也。

第9章 贾朴跋

孔、孟之学,自秦、汉以来,穿凿支离,汩没於章句训诂之间,赖有大儒辈出,求之於心性之际,而证其所为独得者,在宋则有周、程、张、朱五君子,在明则有敬轩、康斋、白沙、姚江诸儒。

点评:读书不是背文章讲道理,要磨练心性,变知识为智慧。

第10章 贾念组跋

先王父若水公精研理学,於宋、元、明诸儒之书,无不泝委穷源,彻其底蕴。

点评:感觉叫若水的都不简单,比如明朝大名鼎鼎的湛若水先生,这位先生的祖父泝委穷源、彻其底蕴的精神至今任然值得我们学习,特别是哪些想在各行各业上有所建树的人!

第11章 莫晋序

孔子称“善人不践迹”,孟子谓“君子欲其自得”,《系辞》云“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”。此三言者,千古道学之指南也。夫道无定体,学无定法,见每歧於仁智,克互用乎刚柔,钧是问仁,而克复敬恕工夫顿渐;同此一贯,而忠恕学识义别知行,各得其性之所近而已。自阳明倡良知之说,即心是理,即知是行,即工夫是本体,直探圣学本原。即甘泉体认,见罗止修,亦足互相表里。迨蕺山提清诚意,约归慎独,而良知之学,益臻实地,不落虚空矣。古人因病立方,原无成局,通其变,使人不倦,故教法日新,理虽一而言不得不殊,入手虽殊,而要归未尝不一。读是书者,诚能不泥其迹,务求自得之真,向身心性命上作印证,不向语言文字上生葛藤,则东西相反而不可相无,百川学海而皆可至於海。

点评:简单讲,支持原创,虽然殊途同归,但也要走别人没走过的路,这样你才梦自己得道。

第12章 发凡

是编分别宗旨,如灯取影,杜牧之曰:“丸之走盘,横斜圆直,不可尽知。其必可知者,是知丸不能出於盘也。学问之道,以各人自用得着者为真。朱子之解《大学》也,先格致,而後授之以诚意。先生之解《大学》也,即格致为诚意。其於工夫似有分合之不同,然详二先生所最吃紧处,皆不越慎独一关,则所谓因明至诚,以进於圣人之道,一也。夫《大学》之教,一先一後,阶级较然,而实无先後之可言,故八目总是一事。东廓以独知为良知,以戒惧谨独为致良知之功,此是师门本旨,而学焉者失之浸,流入猖狂一路。《大学》一书,程、朱说“诚正”,阳明说“致知”,心斋说“格物”,盱江说“明明德”,钊江说“修身”,至此其无馀蕴乎!

正文


第13章 崇仁学案一

遂弃去举子业,谢人事,独处小楼,玩《四书》《五经》、诸儒《语录》,体贴於身心,不下楼者二年。

点评:主人公是吴与弼,玩字用得好,能把四书五经、诸儒语录拿来把玩,心境确实不一般,多少有所悟!

第14章 崇仁学案二

胡九韶字凤仪,金溪人,自少从学康斋。家甚贫,课儿力耕,仅给衣食。每日晡,焚香谢天一日清福,其妻笑之曰:“齑粥三厨,何名清福!”先生曰:“幸生太平之世,无兵祸;又幸一家乐业,无饥寒;又幸榻无病人,狱无囚人,非清福而何?”

点评:虽然只能温饱但是还要焚香谢拜,可见清福与贫苦无关与内心相连!